國會在本月十七日開始正式處理《職權行使法》修正案,二十八日三讀通過《職權行使法》。在院會討論的過程,因民進黨立委不滿條文內容,在表決中又為少數,進而爆發肢體衝突。
期間,許多民眾與民團也對於法條的不合理處感到憤慨,紛紛走上街頭抗議,形成此次的青鳥行動。除了立院附近青島東路為主抗議場,各縣市民團也紛紛串聯響應。
身為大學生有義務關心社會,勇於思辨提出批判。在昨日我也參與了屏東場的青鳥行動,傾聽不同立場的訴求。 現場抗議民眾情緒激昂,表達對法條的不滿。
在此行前,關注了社群媒體上的網友對於此次事件的發言與動態,無疑充滿著情緒性的言論、片面資訊、帶風向與網軍操弄,這些有意的操作增強了同溫層效應,許多人只堅信與自己立場相符的觀點。根據《為什麼我們會被騙》這本書的詮釋,此行為為「預期根據推理」,
結論若是符合預期就會減少其批判思考,而社群媒體正是加深此同溫層。或許人們該選擇的是減少相信,跳脫同溫層。
昨日,根據現場感受到氛圍,大致分析了一下目前社運的操作模式。當台上的領導者慷慨激昂地喊著,簡易卻鼓動人心地口號,參與者的情緒會跟著被提高,如此在其中又有意無意的加入某些意識形態,會使其產生盲目跟從的效果。 我認為參與社運的民眾,必須要弄清楚自己到底「為何來抗爭」、「認為法條哪裡不合理,所以來此」,對資訊都要抱持著懷疑與思考,如此才不會被愚弄。 願臺灣未來光明,本言論不涉及任何政治立場,只是針對目前的社會現象提出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