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資介紹
現職
國立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副教授
國立屏東大學大武山學院副院長(2023.08-迄今)
學歷
美國阿拉巴馬州立大學大眾傳播博士
美國阿拉巴馬州立大學電訊傳播暨電影系碩士
美國阿拉巴馬州立大學電訊傳播暨電影系學士
專長
視覺傳播
影像美學
影像編導與創作
視覺媒介效果研究
影視產業生態
經歷
國立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副教授(2020/02-)
國立屏東大學大武山學院博雅教育中心主任(2021/08-2023/07)
國立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助理教授(2012/08-)
國立屏東大學師資培育中心輔導組組長(2012/08-2015/07)
新竹玄奘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2005/08-2012/07)
新竹玄奘大學影劇藝術學系系主任(2011/02-2012/07)
新竹玄奘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系主任(2008/08-2010/01)
長榮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兼任助理教授(2008/08-2009/01)
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2008/02-2008/07)
新竹玄奘大學教務處執行祕書(2007/08-2008/07)
新竹玄奘大學研究發展處學術發展組組長(2006/04-2007/08)
美國阿拉巴馬州立大學 Center for Creative Media研究助理(2002/08-2005/05)
美國加州CIB Healthcare Ltd.專案研究助理
美國阿拉巴馬州塔城中文學校教師
台灣大愛電視台兒童節目製作
著作
一、學位論文
Chu, A. (2005). Values, Media Uses,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Alabama, Tuscaloosa.
Chu, A. (2005). Censorship v. Freedom of the Pres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Alabama, Tuscaloosa.
二、研討會論文
(一)中文
謝銘元、朱旭中(2016)。從符號學與精神分析看細田守《怪物的孩子》。2016文化創意產業永續與前瞻研討會,屏東。
朱旭中(2016)。傳播科技與文創產業行銷創新策略之探究。2016新世紀、新媒體與傳播學術研討會,新竹。
朱旭中、陳香伶(2015)。社群媒體新聞編輯之守門、重製和呈現,與閱聽人之使用和依賴:以Facebook新聞粉絲頁臺灣食用油造假事件報導為例。2015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新竹。
黃敬涵、朱旭中(2015)。網路社群評論對閱聽人之影響─以文化創意產業評論為例。2015文化創意產業永續與前瞻學術研討會,屏東。
李映嫺、朱旭中(2015)。女性消費者購買喜餅消費決策之研究。2015文化創意產業永續與前瞻學術研討會,屏東。
朱旭中、陳香伶(2013)。粉絲團守門人的分享世界:Facebook新聞粉絲團「廣大興28號槍擊事件」新聞議題框架與評論傾向分析。2013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新竹。
朱旭中(2013)。數位媒體時代中閱聽人對新聞工作者角色與專業知識之認知: 台灣觀點之探索。2013文化創意與傳播科技學術研討會,新竹。
朱旭中(2011)。高齡者電視收視行為的探索性分析。2011文化創意與傳播科技學術研討會,新竹。
朱旭中、許如婷、諸葛俊(2011)。高齡者的傳播資訊需求與應用:老人電視收視行為與促進樂齡學習的可行性。2011終身學習推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
朱旭中、許如婷、簡浩正(2010)。科學傳播:有線電視環保新聞的再現論述。第八屆亞太傳播學會暨深圳高峰論壇,深圳,中國。
諸葛俊、朱旭中、許如婷(2010)。電視媒介環保新聞製播環境的檢討與批判:建構科學傳播的新起點。2010年科學傳播國際研討會,台北。
沈柏均、朱旭中(2009)。媒體使用行為,媒體偏好與新聞部落格可信度之關聯性研究。2009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新竹。
簡浩正、朱旭中(2008)。消費者人格特質與線上音樂消費行為之關連性研究。2008台灣資訊社會學會年會暨研討會,新竹。
朱旭中、簡浩正(2008)。付費v.s.免費?著作權知識認知、人格特質與線上流行音樂消費行為之關聯性研究,第十六屆廣告暨公共關係國際學術與實務研討會,台北。
(二)英文
Chu, A. (2013). From sheets to clouds: Perceiving journalists’ role and expertis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news media and citizenship in Taiwan. Paper selected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2nd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October 28th-29th, Phuket, Thailand.
Chu, A., Chu-ke, C., Hsu, J., & Kuo, K. (2010). From Abstract to Empirical: Provis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Multicultural Index for Electronic Media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8th Biennial Pacific and Asia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PACA) Conference. July 16-18, Shenzhen, China.
Chu, A. (2009). Is the Young Generation of Citizenry Informed Enough? A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Media Use, Political Knowledge, and Civic Engagement in Taiwan. Paper selected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mmerce, e-Administration, e-Society, and e-Education. January 8-10, Singapore.
Chu, A. (2007). Teen movies as sex education material? A content analysis of popular teen mov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Four Decades. Presented at the 57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San Francisco, United States.
Chu, A. (2006). Values, media Uses,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Presented at the 56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Dresden, Germany.
Chu, A. (2004). What sexual messages do teenagers see in movies: A content analysis of top-grossing teen movies. Presented at the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04 Convention, Toronto.
Chu, A. (2002). Mass media in economic growth: The Chinese case. Presented at the Third Annual Graduate Conference of East Asian Studies, Toronto.
Chu, A. (1998). The Chinese and the press in America, 1850-1882. Presented at the Southeastern Colloquium of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New Orleans.
三、期刊/會議論文
(一)中文
朱旭中(2016)。〈新媒體科技與文化創意產業)。收錄於周德禎(主編)《文化創意產業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朱旭中(2014)。〈下一站,華流?!以三立電視偶像劇為例)。收錄於周德禎(主編)《文化創意產業之個案與故事》。台北:五南。
諸葛俊、許如婷、朱旭中(2010)。〈電視媒介環保新聞製播環境的檢討與批判:建構科學傳播的新起點)。《科學傳播論文集》,2:233-268。台北:台灣科普傳播事業催生計畫統籌與協調中心。
朱旭中(2008)。〈當西方遇上東方:中國大陸與美國大學生之價值觀、媒體使用、公共事務知識與政治參與關聯性之比較研究〉。《玄奘資訊傳播學報》,5:43-69。
(二)英文
Ward, T., Chu, A., Vaid, J., & Heredia, R. (2009). Graded category structure in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eativity and Problem Solving, 19(2), 47-59. Ward, T. B.
Chu, A. H., Vaid, J., & Heredia, R. R. (2005). Divergence and overlap in bilingual concept representations (Chinese and English). Proceeding of CogSci 2005 XXVII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 2342-2346.
計畫執行
「新聞媒體與公民權轉型中閱聽人對新聞工作者角色與專業知識認知之探索:由台灣觀點出發」,國科會研究計畫NSC 101-2410-H-153-013-SSS。研究期間:2012年8月1日-2013年7月31日,擔任計畫主持人。
「以人性、科技與實證建構友善的積極老化環境」,國科會整合型研究計畫NSC 99-2632-H-364-001-MY2。研究期間:2010年8月1日-2012年7月31日,擔任子計畫主持人。
「98年度校園性平事件優質電視新聞報導年度評介研究計畫」,教育部委託研究計畫。研究期間:2009年11月12日-2010年4月11日,擔任計畫主持人。
「電視科學新聞的分析: 生態與環保報導的產製,內容與影響之探究」,國科會研究計畫NSC97-2515-H-364-001-SC。研究期間:2008年12月1日-2009年11月30日,擔任計畫主持人。
「廣電媒體多元文化指標研究」,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研究期間:2007年9月1日-2007年12月20日,擔任計畫共同主持人。
Is the Young Generation of Citizenry Informed Enough? A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Media Use, Political Knowledge, and Civic Engagement in Taiwan. 玄奘大學校內專題個人型研究計畫。研究期間:2006年8月1日-2007年7月31日,擔任計畫主持人。
服務
高屏區域伙伴學校跨校巡迴講座「通識專題講座:公民與全球視野」課程授課教師(2013、2014)
屏東縣政府「103年度地方文化館及社造專書設計編印委託案」樣書審查委員(2014)
屏東縣政府「屏東縣藝術館劇場專業技術總監」評審(2013、2014)
新竹市第六屆有線電視費率委員 新竹振道有線電視公司顧問 台灣資訊社會年會論文審稿(2008-2014)
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審稿(2010-2012)
資訊社會學刊審稿(2009、2012)
玄奘資訊傳播學報編輯委員(2009、2012)
專業組織會員
台灣資訊社會學會會員 (第三、四屆理事)
國際傳播學會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會員
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學會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會員
華人傳播學會Chinese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會員
中華傳播學會會員
榮譽
玄奘大學96學年度服務優良教師獎
玄奘大學95學年度教學傑出教師獎
玄奘大學94學年度教學優良教師獎
美國Kappa Tau Alpha 榮譽會員
諸葛 俊 Chun Chu-ke
媒體素養是一種態度,一種生活態度,更是一種生活靱性。
傳統媒體時代,看報、看電視,對媒體的感覺,反正就是那樣,碎碎唸一下而已。網路帶來生活劇烈變化,有很多事情必須在網路處理,從網路得到太多訊息,沒有網路就是一付傻傻的,不知道人家在講什麼;二十年來手機帶來生活革命,在手機裡的訊息交流和傳播,都令人魂不守舍。透過手機工具滑一下、點一下,改變了人的喜怒哀樂,同樣的,也會收到一些似是而非的訊息,原本是關心別人變成是假新聞橫行。這世界變了!
才沒多久,ChatGPT全球發行,又來了顛覆式的翻天覆地,AI的運算,明明就是偏偏不是,黑的也變成白的,「深假」了,都是傳播惹的禍。怎麼辦呢?
我們有一群熱血大學生、研究生,一直想改變這種畸型的傳播現象,他們從資深的銀髮族生活習慣開始探討,想好好的跟這些長輩談一談媒體素養,一直談下去,從阿公、阿嬤談到兒孫......
這是一條不簡單的永續傳播路!

師資介紹
現職
碩文拓智慧科技公司社會責任與企業形象部總監(2024~)
學歷
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
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
輔仁大學歷史系畢業
專長
媒體與公共事務
傳播社會學
傳播研究方法
假新聞專題研究
媒體行銷
社會發展與永續治理
經歷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網絡傳播學院專任教授(中國大陸浙江省)
玄奘大學大傳系專任副教授兼系主任、廣電新聞系專任助理教授
國立屏東大學大武山學院兼任副教授
國立中山大學公事務管理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TVBS電視台策略發展中心副理、新聞部副理、地方中心特派員、政治中心資深記者
三立電視台新聞部副理、編播中心主任、採訪中心主任
高雄鳳鳴電台「go go南台灣」節目主持人
聯合晚報、自立晚報、中時晚報記者
TVBS周刊專欄作家
驊宏資通(6148)品牌形象行銷顧問
新竹市政府市政顧問、工研院媒體招標審查委員、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理事
國立交通大學全球公民教育研究中心諮詢委員、ETtoday新聞自律委員
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評審委員、國家政策基金會文化教育組顧問
著作
一、學位論文
諸葛俊(2013),《臺灣南北差異下媒體內容與社會不信任之研究:從系統結構到認知功能》(博士論文),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諸葛俊(2001),《中國大陸環渤海地區都市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大連市為例》(碩士論文),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二、期刊論文
Chun Chu-Ke & Yujie Dong (2024/03), “Misinformation and Literacies in the Era of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Brief Overview and a Call for Future Research”, Emerging Media, Vol.3. 2024:1-16.
Zhang, S., Chu-ke, C., Kim, H., & Jing, C. (2022/08), “Public View of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Based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at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d Public Health, Vol. 2022:1-11.(SCI)
諸葛俊(2017/6),〈台灣電視新聞「跟風」與「重複」,2014-2015:一個外部性探討〉,《傳播文化與政治》,5:177-208(媒體改造學社)。
諸葛俊(2016/6),〈中國大陸山寨文化形成的社會微觀:從深圳山寨手機銷售社會網絡到社會移民的形成〉,《國際文化研究》,12(1):89-122(THCI,真理大學)。
諸葛俊(2015/12),〈媒體信息再現的社會不信任差異研究:以台灣社會發展的系統結構為例〉,《公共管理評論》,20:95-115(CSSCI,北京清華大學)。
諸葛俊、黃于恬、黃士瑋、汪明生(2013/12),〈網路新媒體之公民參與認知研究〉,《政策與人力管理》,4(3):39-75(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系)。
汪明生、諸葛俊、黃于恬(2012/04),〈公共論壇之建構與推動:以互動管理建構高雄兩岸交流之共識〉,《公共管理評論》,12:43-57(CSSCI,北京清華大學)。
諸葛俊、黃于恬、汪明生(2012/04),〈地下電台傳播行為對台灣高雄地區公民社會影響之研究〉,《傳播與社會學刊》,20:115-150(TSSCI,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中心)。
諸葛俊、汪明生、黃于恬(2010/12),〈高高屏派系政治影響永續發展之社會認知分析〉,《選舉評論》,9:1-26(中華選舉研究學會)。
諸葛俊(2003/05),〈有線電視台收視重新洗牌:以美伊戰爭等四大新聞事件為觀察指標〉,《目擊者雙月刊》,34:48-53(台灣記協)。
專書及書專章
諸葛俊(2022/09),〈第13章-質化研究:生活與經驗世界的探索---訪談法〉郭良文、王曉華主編:《傳播研究方法:量化、質化與大數據分析》(ISBN 978-986-5492-43-4),台北:雙葉書廊。
諸葛俊(2022/02),〈第8章-真假難分的假新聞〉、〈第13章-眼見不能為憑:演算法與深度造假〉郭良文、陳延昇主編:《傳播新科技的媒體素養:做個聰明的閱聽人》(ISBN:978-986-5492-20-5),台北:雙葉書廊。
诸葛俊(2021/12),〈第13章-质化研究:访谈法〉,王晓华、郭良文主编:《传播学研究方法》(ISBN:978-47661-2792-8),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郭良文、諸葛俊、丁未(2021/01),〈台灣科技業、深圳移民與山寨手機的發展〉,郭良文主編,《兩岸傳播媒體的交流與發展:本世紀初的歷史考察》(ISBN:978-957-9096-85-0),頁349-385,台北:雙葉書廊。
張田田、諸葛俊(2021/01),〈兩岸關係與傳媒變遷中的海峽兩岸新聞交流〉,郭良文主編,《兩岸傳播媒體的交流與發展:本世紀初的歷史考察》(ISBN:978-957-9096-85-0),頁171-193,台北:雙葉書廊。
諸葛俊、劉念夏(2015/10),〈Dot com時代的病癥:從世代差異探討網路成癮〉,徐淑瑛主編:《公民素養:跨領域論述與實務》(ISBN:978-986-04-6187-9),頁197-233。高雄:國立中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諸葛俊(2013/7),〈台灣南北差異下媒體內容與社會不信任的系統結構分析〉,郭耀昌編,《通識教育教學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08-127,新竹:玄奘大學通識教育中心,ISBN:978-986-86941-2-9
諸葛俊、朱旭中、許如婷(2010/05),〈電視媒介生態環保新聞製播環境的檢討與批判---建構環境科學傳播的新起點〉,莫季雍等編,《科學傳播論文集2》,頁233-268,台北:台灣科學傳播事業催生計畫統籌與協調中心,ISBN:978-986-85560-1-0
諸葛俊(2009/08),〈多元文化傳播政策的公共選擇效應---原住民電視台的設立為例〉,郭耀昌編,《公共治理與地方事務Ⅲ》,頁215-238,新竹:玄奘大學公管系,ISBN:978-986-85430-1-0
計畫執行
「社會系統結構視域下兩岸三地受眾對假新聞的認知功能比較研究」,2020年中國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批准號:20BXW113(主持人)
「文教產業之大數據資料應用平台建置」,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案號:105-2634-F-364-001-(共同主持人)
「政黨領袖在網路社群媒體的形象內涵分析:以政黨領袖為例」,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案號:105-2632-H-364-001-(共同主持人)。
「探討電視新聞消息來源的抄襲與重覆:公共經濟學的檢驗」,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案號:103-2410-H-364-006-(主持人)。
「兩岸關係民意調查問卷設計」,大陸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研究員)。
「探討電視與報紙新聞的重覆與抄襲---公共經濟學的觀點」,玄奘大學專題研究計畫,案號:HCU-99-A-034(主持人)
「複製、創新與經濟---傳播科技與深圳的移工創業者」,2010/11,深圳大學傳播學院專題研究計畫(研究員)
「科技社會的傳播行為次文化研究---以台灣『地下電台』與大陸『山寨文化』為例」,玄奘大學專題研究計畫,案號:HCU-98-A-20(主持人)
「電視科學新聞的分析:生態與環保報導的產製、內容與影響之探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案號:NSC97-2515-364-001-SC(研究員)
「多元文化傳播政策的不信任因子效應---原住民族電視台的公共選擇檢驗」,玄奘大學專題研究計畫,案號:HCU-97-A-003(主持人)
「廣電媒體多元文化指標研究」,國家通訊委員會(NCC)專題研究計畫,案號:NCCL96018-960718(研究員)
「資訊傳播偏誤對閱聽人的影響---以假新聞為例」,2007/10玄奘大學專題研究計畫(主持人)
「公共論壇建構與推動---以高雄港市合作為例」,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案號:NSC96-2414-H-110-011(研究員)
產學計畫
「台灣農產食材機能性食譜開發與推廣案」,2016/02農委會產學合作計畫(子計畫主持人)
優良教學課程補助
「永續發展與社會實踐」課程,2023/09~2024/06國立屏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授教師)
榮譽
2021年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科研先進工作者」稱號
2021年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列入「名師風采」稱號
2011年 玄奘大學99年度研究優良教師(99研字第053號)
1996年 聯合晚報模範記者
1995年 聯合晚報績優記者